美國《芯片法案》影響幾何?
北京時間8月9日晚,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芯片和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該法案總價值達到2800億美元,會對國內半導體產業產生什么影響?今天我們聊一聊這個話題。
芯片法案的背景:盡管美國在芯片設計方面仍然領先世界,但其半導體生產在全球的份額已經從1990年的37%下降到今天的12%,美國政府計劃通過巨額補貼和稅務減免,吸引各家芯片企業在美國興建芯片工廠,提振本土芯片的產能規模。
在補貼方面,2022-2026年合計提供527億美元補貼,其中390億美元用于建設、擴大或更新美國晶圓廠,110億美元用于半導體的研究和開發,20億美元用于資助如教育、國防和創新相關領域,5億用于與國外政府建設國際信息、通信技術安全、半導體供應鏈。
在稅收優惠方面,美國將為半導體Fab投資提供25%的稅收抵免,該法案禁止接受資助的公司在中國等其他特別關切國家的擴建某些關鍵芯片制造。禁止接受聯邦獎勵資金的企業,在那些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特定國家擴建或新建某些先進半導體的新產能。
芯片法案是拜登政府降低對于臺灣、韓國等亞洲經濟體依賴的核心所在,這些經濟體的芯片企業領跑市場。估計聯邦撥款中的很大一部分預計將給予英特爾、臺積電和三星電子,這些公司現在都在美國建設價值數百億美元的新芯片制造工廠。
受此法案激勵,美國芯片企業也計劃啟動大量新投資。在簽署儀式前,白宮宣布,美光科技表示將投資400億美元用于存儲芯片生產。美光表示其投資將在建筑和制造等行業創造多達40,000個崗位,遠高于最初白宮估計的8,000個,該公司預計會通過半導體法案獲得資金。高通公司將與GlobalFoundries合作,達成42億美元協議以生產芯片。
芯片法案對資本市場的影響:
(一)短期影響
《芯片與科學法》法案規定,禁止獲得補貼的公司在中國大幅增產“先進制程”芯片(一般認為是指28納米以下的芯片),期限為10年,違反禁令的公司,可能會被要求退還全部補貼。雖然28納米芯片比目前最尖端的半導體落后幾代,但它們仍被廣泛用于汽車和智能手機等產品中。禁令涵蓋邏輯芯片和內存芯片。
(二)長期影響
1.對全球fab產能和資本開支結構產生變化:法案通過補貼和稅收減免鼓勵美國半導體尤其是半導體制造產業生態發展,并限制接受法案資助的企業在中國等其他特別關切的國家擴建或新建某些關鍵芯片和先進半導體的產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海外企業的資本開支和產能擴建。該法案中針對中國芯片產業的排他政策,使得許多芯片企業面臨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的難題。因為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場,這種“選邊站隊”的做法使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等企業陷入兩難。目前,三星在西安擁有存儲芯片制造工廠,SK海士力在無錫和大連擁有存儲芯片制造工廠,英特爾和美光也都在中國擁有芯片封裝和測試工廠,而臺積電更是唯一一家在中國大陸生產28納米以下較先進制程芯片的企業(其南京工廠生產16納米芯片)。實際上,BBC報道稱,在過去一段時間里,所有美國設備制造商都已收到美國商務部的信函,通知他們不要向中國供應用于14納米或以下芯片制造的設備。未來,美國可能憑借這種占據產業鏈的支配行為,“讓哪個國家生產什么就生產什么”,這可能將打破全球芯片行業的分工與格局。
數據來源:Bloomberg,中信銀行財富管理
2.對于國產半導體產業而言,法案推出后進一步證明半導體上游供應鏈國產替代的重要性。過往國內半導體產業發展是井噴式的,但是多數是在相對容易環節迅速推動。事實上,目前中國芯片制造企業中芯國際也能生產比28納米更先進的芯片,但其技術仍然比臺積電至少落后五、六年。今天來看,我們的國產半導體需要向技術門檻更高的半導體設備、材料等領域進軍,所需要的時間更久,進程也會變慢。未來半導體產業形成中美兩個供應鏈體系是大概率事件,國產半導體產業鏈,正在從過往手機等供應鏈層面簡單替代,向“卡脖子”環節攻堅,具體包括數據中心CPU、GPU芯片、存儲芯片、高端汽車芯片以及半導體設備和材料領域,這些領域單靠商業化投資很難推動,必須要國家集中力量長期投入。
3.關注半導體先進技術: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 (PCAST) 致信總統,提出實施芯片法案的建議,其中包括:建議開發“Chiplet平臺”,使初創公司和研究人員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更快地進行創新。PCAST對于Chiplet技術的關注,再一次證明先進封裝在半導體后摩爾時代的重要性。
不過,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例如反對該法案的共和黨眾議員羅杰斯稱,2015年中國政府就提出《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對中國認為具有長期戰略價值的十個高新科技產業進行投資或者補貼,拜登政府現在只是試圖“比中國花得更多”。《日經亞洲評論》稱,中國已經為芯片產業投入了1500億美元,臺積電表示計劃在3年內投資1000億美元擴大制造能力。歐盟也在為自己的芯片制造立法。因此,《芯片和科學法案》可能不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據波士頓咨詢公司估計,如果華盛頓采取對華“技術硬脫鉤”政策,甚至可能會損害一些美國芯片企業的利益,或將令它們喪失18%的全球市場份額和37%的收入,并減少1.5萬至4萬個高技能工作崗位。換言之,《芯片和科學法案》提供的補貼很可能無法彌補芯片企業將工廠從中國遷往美國的成本。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說,同樣的芯片,在美國生產的成本“要比在臺灣生產高出約五成”,他說美國努力增加本土芯片制造業,“是徒勞、浪費而且非常昂貴的”。弗吉尼亞州雷德福大學風險管理專家科利爾9日對CNN表示,無論各國如何努力支撐本國的制造業基地,都不可能與全球供應鏈脫鉤,尤其芯片的設計、制造和原材料分布在多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這是一個巨大的網絡。無論各國如何努力將制造業本地化,一定程度的相互依賴是不可避免的。”
風險披露聲明及免責聲明本稿件僅代表中信銀行財富管理團隊在發布時的設想、分析及見解,并不代表中信銀行全部立場,資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達意見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未經本行書面同意的情況下,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以任何途徑復制或傳送本文件各部分。有問題可咨詢您的理財經理或撥打我行客服電話:95558數據來源:Bloomberg、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