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 房企如此“促銷”能否提振購房者信心?
最近一段時間,房地產行業迎來了許多利好消息,特別是房地產行業融資閥門頻頻打開,房企似乎獲得了喘息時間。不過,對房企而言,年底搶收或許才是更為現實且迫在眉睫的工作,但“促銷”方式卻各不相同。
近日,市場傳出消息,深圳龍華和龍崗區有部分新盤收回2-3%的折扣率。難道,房企已經開始撤回折扣?對此,記者詢問了相關銷售人員,對方認為這種方式反而是為了提振購房者信心,也是一種“促銷”手段。“很多人買漲不買跌,如果房子一直打折,購房者可能更不敢買。”
除此之外,房企花樣繁多的營銷手段能出盡出,“買房保價”重出江湖。在深圳光明區,有房企為即將入市的新盤公開承諾“降價補差”。在保價期間,只要購房者發現買“貴”了,開發商承諾全額賠付。過去,“買房保價”曾是一種促銷手段,在購房者信心不足的當下,提供一個“兜底”的選擇,改善預期管理,以期達成提升項目去化的效果。
此外,位于深圳前海的一處新房項目發布了一則通告,表示公司承諾不采取非正當手段惡性競爭,也不存在謠言所散播的開盤后進行降價的計劃和可能。
不過,這些舉措是否有效促進去化?記者對多位購房者進行采訪,得到的回復普遍是:現在依舊缺乏購房信心,而價格因素依舊敏感。此外,除了價格,購房者也更為關心房屋的品質和后續服務。
近期,房地產供給端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性舉措,旨在拓寬優質房企的融資渠道,并加大對受困開發商及項目的信貸扶持力度。惠譽評級認為,此類措施若成功落地實施,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房企的流動性壓力。而在購房者眼里,在流動性壓力降低的背景下,房企能夠按期按質的交付更為關鍵。
中指研究院發布的報告指出,2022年房地產政策進入全面寬松周期,在“房住不炒”總基調指導下,監管部門多次出臺利好政策,從支持需求端到支持企業端,政策力度不斷加大,同時也為地方因城施策釋放空間。若政策執行到位,房地產銷售最快或明年二季度企穩,全年新房成交量或與2022年持平。此外,“保交樓”仍然是側重點,專項借款及配套資金加快落地,有望取得更多實質性進展,共同促進購房者預期好轉。
風險提示和免責聲明:
本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中信銀行立場,文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達意見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產品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收益,也不代表對業績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