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前一周,新發基金熱情仍在低位,17只新基首發,發起式基金成立卻火熱
財聯社9月25日訊(記者 黎旅嘉)國慶前最后一周,基金新發情緒仍將徘徊低位。Wind數據顯示,下周預計有17只新基金發行,涉及華夏基金、嘉實基金、中歐基金、國泰基金、招商基金、大成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
在下周預計發行的17只新基金中,債券型基金有7只,4只混合型基金均為偏股混合型基金,5只股票型基金中,除1只增強指數型基金和2只被動指數型基金外,剩余2只為普通股票型基金,另有1只FOF基金。整體而言,新發基金數量雖較上周14只時有所回升,但相較此前動輒二、三十余只的當周新發基金,基金新發熱情較此前還是出現了顯著下降。
顯而易見的是,此前新發基金曾局部回暖,但今年以來權益市場波動加大,投資者風險偏好整體降低已是不爭的事實。在此背景下,在各類基金產品中,固收類產品成為年內最大贏家。而面對年內市場震蕩下行,新基發行明顯遇冷,尤其是權益類基金。而面對上述情況,業內也在當前時點積極尋求突圍。
下周17只新基首發
從首發時間上看,下周一即9月26日為高峰期合計首發8只、周二4只、周三2只、周四2只,周五1只。
從基金投資類型來看,下周預計發行的17只新基金中,債券型基金有7只,4只混合型基金均為偏股混合型基金,5只股票型基金中,除1只增強指數型基金和2只被動指數型基金外,剩余2只為普通股票型基金,另有1只FOF基金。
數據來源:Wind
整體而言,相較此前動輒二十余只的當周新發基金,下周基金新發熱情較出現了顯著下降。顯而易見的是,此前新發基金也曾迎來局部回暖,但今年以來權益市場波動加大,投資者風險偏好整體降低已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 9月21日發布的數據則顯示,2022年上半年中國開放式公募基金實現凈銷售額2527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一。其中,2022年上半年凈銷售額為一季度凈銷售額和二季度凈銷售之和,單季度凈銷售額依據ICI統計數據。2022年上半年,受監管的開放式公募基金凈銷售額排名前五的國家還包括,德國、瑞士、日本和韓國。
但從新發基金結構上看,數據顯示,截至9月20日,9月以來全市場新成立基金138只(A、C份額分開計算),規模合計746.52億元。進一步來看,9月以來新成立的基金中,包括56只債券型基金、49只混合型基金、15只股票型基金、10只FOF、8只QDII基金。新發債券型基金的數量約占整體新發基金數量的40.58%,規模為495.29億元,占整體新發基金規模的66.35%,而新成立的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的規模則分別為141.90億元和74.86億元。
Wind數據顯示,中長期純債基金指數、短期純債基金、混合債券型一級基金近一年來收益率分別為3.49%、3.07%、1.81%。“不難看出,純債型基金作為避險資產兼具收益率與穩健性,受到大部分市場投資群體的歡迎。”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運鐸指出。
這也再度證明,“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有時雖并不完全是客觀現象,但此前不少基金公司在市場高點新發偏股基金,不少基金至今仍有不小的虧損。以致在年內市場調整背景下,基金公司再度熱推權益類基金時,投資者興趣寥寥。
業內積極突圍
面對年內市場震蕩下新基發行明顯遇冷,尤其是權益類基金。當前,不少公募基金公司也在思考著破局之道。
例如,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見》,文件鼓勵證券、基金、擔保等機構進一步降低服務收費,推動金融基礎設施合理降低交易、托管、登記、清算等費用。這一背景下,市場上關于基金降費的討論愈演愈烈。
此外,雖然基金新發熱情有所下降,但基金公司也仍在尋找可能突圍的方向。事實上,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以來新成立的發起式基金數量卻不降反升。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23日,今年以來合計設立230只發起式基金(不同份額合并計算、包含聯接基金),比去年同期的197只,增加了33只,增幅近17%。從基金類型來看,今年成立的發起式基金中,債券型基金(含中長期純債、短期純債、一級債基和債券指數型)達到72只,主動偏股基金(含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59只,被動指數型41只(含指數增強4只),FOF有37只。此外,還有“固收+”(含偏債混合、二級債基)12只,以及商品型、QDII基金等。
而隨著公募牌照逐步向不同類型機構放開,公募產品更趨多樣化,包括公募REITs、公募MOM、碳中和主題基金、雙創50ETF等創新型產品也不斷涌現。證監會今年4月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更是積極鼓勵公募產品及業務守正創新。
事實上,針對后市,部分觀點認為A股或將延續震蕩和結構性行情。金信基金基金經理黃飆就認為,近來市場行情變化,主要受外圍市場風險傳導影響,進而加劇了市場擔憂。
黃飆表示,此次市場調整是經濟底部階段的一次風險集中釋放,屬于短期調整范疇,不必過于恐慌,新興成長產業的景氣度以及整體經濟的中長期內生增長動力依然穩固,泛科技相關賽道細分龍頭公司具有顯著的壁壘和長期抗風險能力,技術創新和業績增長將會是穿越周期的最持久的推動力。
民生加銀基金認為,目前而言,A股整體估值已經回到歷史相對低位,大部分行業板塊已經跌出價值,是比較好的配置時點。中航證券也強調,今年消費、地產等價值風格仍存在“金九銀十”的投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