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鬧情緒,白馬頻"失蹄",如何看后市?基金經理:無需過度悲觀
熱門賽道持續調整,千億白馬接連大跌,近期A股市場的低迷表現讓投資者感到憂慮。
截至9月23日收盤,滬指再度失守3100點。本輪市場調整始于7月5日,彼時滬指尚處于3400點,目前已下行近10%,在此期間,重倉熱門賽道股和白馬股的機構投資者受影響較大。據Wind數據統計,近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有368只基金下跌幅度超20%。
那么,本輪市場調整與3-4月那輪下跌有何區別?美聯儲激進加息背景下,對A股投資影響多大?基金經理如何看待后市投資?對于上述問題,券商中國記者采訪了多位基金經理,他們多數認為,當前A股市場受國內外多重因素的影響,導致市場風險偏好回落,出現了情緒性下跌,但從估值來看,A股投資性價比不斷提升,后市不用過于悲觀。
本輪調整有何不同?
“7月以來市場調整主要受到中報季披露業績下滑、海外持續緊縮及地緣政治因素擾動等多方面影響。”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研究管理部總監兼基金經理王大鵬在接受券商中國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王大鵬具體指出,國內來看,受國內疫情反復與上游原材料價格維持高位影響,二季度全A業績增速再度下探。海外方面,美國通脹見頂預期落空,美聯儲不得不連續大幅加息以應對通脹壓力,美元指數持續上行,市場對人民幣匯率下行有所擔憂。此外,美歐近期在貿易政策層面舉動頻頻,市場擔憂對于國內光伏及新能源車產業鏈出口產生不利影響,而上述產業也是此前為數不多的高景氣方向之一,成交擁擠度相對較高,市場容易放大上述政策的不利影響,主流賽道調整,進而壓制市場整體表現。
談到本輪市場調整與3-4月份相比的異同,王大鵬認為,本輪調整同樣受到了疫情形勢影響,但與此前不同的是,本輪疫情對于國內供應鏈影響相對較小。此外,當前面臨的外部因素更為復雜,俄烏沖突終局未現,歐洲能源供應緊張,美國不得不承擔更大的經濟“硬著陸”風險,堅定加息以應對通脹,海外衰退風險加劇的同時地緣政治擾動不斷,市場也擔心外需會承擔壓力。
金鷹基金權益研究部宏觀策略研究員金達萊表示,7月以來市場的明顯回調,主要源自國際地緣政治矛盾升溫,加之海外美聯儲貨幣緊縮仍未見緩和跡象,8月經濟數據顯示國內需求復蘇依舊不夠穩固,導致市場風險偏好全面回落。相較于今年3-4月的市場下跌,本次市場回調是在經濟弱修復的宏觀背景之下,雖然當前國內散點疫情仍對經濟有所沖擊,但較二季度華東疫情沖擊已有所減弱,同時也面臨海外較復雜的國際環境,但當前國內基本面對市場表現或能提供一定的支撐。
美聯儲鷹派預期或已見頂
本輪市場調整中,海外流動性的持續收緊引發了市場的擔憂。那么,在美聯儲連續大幅加息、中美利差倒掛加劇的背景下,對于A股投資的影響究竟會有多大?多位基金經理表示,事實上,美聯儲加息對國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人民幣匯率的貶值壓力,對A股的理論影響較為中性,目前出現的只是情緒性下跌,下跌空間有限,同時,美聯儲加息預期或已見頂,最差的時候或已過去。
“目前市場對于美聯儲的鷹派預期已經很充分,近期的預測中值是美聯儲將在2023年將利率提高至4.6%左右,對市場來說,這或將是終點,在此清晰的預期引導,后續可能不會有更‘鷹’的信號。”融通逆向策略基金經理劉安坤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美聯儲加息對美股的影響會更大,美聯儲的表態非常明確就是抑制通脹,所以美股的下跌一是因為流動性收緊,二是因為企業盈利伴隨著經濟降速的放緩;美聯儲加息對匯率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對國內股市實質性影響不大,只是預期上的影響。我國目前的貨幣政策仍舊保持定力,處于較為寬松的周期。
金達萊也認為,美聯儲加息對國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我國匯率的貶值壓力,但匯率貶值對A股的沖擊更多是出現在人民幣急速貶值的階段,假若人民幣只是溫和貶值,實則對A股影響較為中性。往后來看,人民幣貶值壓力相對可控,央行仍有外匯存款準備金、逆周期因子等調節工具來穩住匯率貶值預期。此外,隨著今年年底美聯儲加息節奏放緩,美國10年期利率和美元指數存在見頂回落的可能,由此對國內的影響也可能會減弱。由此,基于外圍流動性對A股的影響上,應對策略并不用過于悲觀。
王大鵬表示,A股投資的核心影響因素是國內經濟的增長預期,在出口方面支撐有限的情況下,年底政策基調預計將再度重申穩增長,進而對宏觀經濟大盤及A股形成利好。盡管短期來看,中美利差倒掛,匯率貶值,在情緒層面會打擊市場風險偏好,但是中國經濟形勢與全球主流經濟形勢存在較大差異,通貨膨脹并不是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受新冠疫情影響,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穩增長和穩就業壓力較大,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必要性仍然較強。
A股投資性價比提升
那么,A股本輪調整是否已接近尾聲?在近期接連向下調整后,目前,多數基金經理都認為,市場估值已處于較低水平,投資性價比在持續提升,對于后續投資無需過于悲觀。
金達萊指出,當前全A非金融非石權益風險溢價(ERP)已跌破負兩倍標準差,市場總體可能已處于歷史估值低位,后續下跌空間或有限。
中信保誠基金基金經理張弘表示,從估值角度來看,市場整體估值不是特別高,2/3的行業板塊已經處于歷史上比較低的水平,基本上在10-20%分位水平,指數的下行是可控的。不過,部分行業可能存在結構性壓力,政策的力度對后續市場的走勢可能有一定的影響。短期來看,一些跟經濟相關的行業其實已經調整了兩年,處于較低位置。長期而言還是成長風格會比較占優勢。
王大鵬認為,經歷了近期震蕩休整后,當前A股核心指數及主流板塊估值水平均回落到今年4月市場底部水平附近,部分板塊已經低于4月底部估值水平,即使與2018年市場底部相比,也有少數板塊的當前估值更低。基于當前A股市場估值均處于較低水平,對于A股市場沒有必要過于悲觀。
展望四季度,在信用發力效果逐步顯現,年底政策預期再度增強,沖刺全年經濟增速目標的背景下,中長貸增速則大概率進入修復上行期,當前絕對估值水平及擁擠度較低的價值風格可能相對占優。具體方向上來看,關注基建相關的建材、地產后周期相關的家電,以及隨著居民收入預期改善,同時疫情防控政策更加科學成熟,有望受益消費復蘇的食品飲料等。此外,成長性行業中也將存在結構性機會,重視國產替代方向以及受益于原材料成本下行的風電、強政策支持的大儲能板塊等。
劉安坤認為,近期大盤調整后性價比在提升,上證50、滬深300的估值接近4月底,市場整體會慢慢企穩。隨著國內經濟預期觸底恢復、地產政策邊際放松等因素,價值板塊可能會更占優。細分方向上,可以關注地產股中市占率能夠提高的企業,海外能源貿易格局變化帶來的運輸需求的上升,對應的油運、造船企業,還有消費方向的航空、酒店企業,此外,能源相關的原油、煤炭等中長期來看還會有機會。
景順長城基金股票投資部執行總監楊銳文認為,在全球大通脹的背景之下,未來幾年的增量機會在減少,長期成長的機會可能變得更為稀缺與珍貴。站在當下,未來比較明確的主線方向無外乎三個方向:能源線、自主可控線和消費升級線。
對于新能源的機會,楊銳文特別指出,全面性的貝塔機會已經過去了,未來主要是阿爾法機會。但是,毫無疑問,基于能源線的機會是持續的,但是最容易賺錢的時候已經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