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發現:我國氫能產業過熱苗頭顯現
1月8日,2019中國汽車影響力論壇在京舉辦,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發布《中國氫能產業政策研究》一書。該書指出,當前我國氫能發展已經具備產業化條件,但也存在關鍵材料核心技術自主性不強、多元化應用不足、商業化推廣模式尚未建立、產業過熱苗頭顯現等問題。
近年來,氫能發展在國內外都受到廣泛關注。從國內看,2019年,“推動加氫設施建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10月11日,國家能源委會議上,提出探索推進氫能商業化路徑。作為國家高端智庫,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在2018年上半年成立課題組開始專題研究,圍繞我國氫能產業政策,先后到廣東、上海、安徽、湖北、山東、河北等地調研,了解國內氫能產業發展狀況和存在問題,并赴日本、韓國了解國外氫能發展情況和戰略布局。
書中提出,在當前氫能“熱”中應進行客觀理性的“冷”思考,立足我國國情和國家能源發展戰略需要科學謀劃氫能定位,要把握好終端應用節奏,防范發展過程中的無序競爭和產能過剩風險,以氫能應用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發揮體制優勢促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盡快建立健全行業監管體系和標準體系,通過試點示范探索氫能多元化應用路徑。
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表示,展望未來,氫能在我國能源體系中的定位,氫的來源和成本,氫能的多元化應用,氫能產業的投入產出效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體制機制設計等問題,還需要各界進一步探討和解決,共同助力我國氫能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出席會議并發表演講指出,脫碳加氫和清潔高效是能源科技進步的大趨勢,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正成為全球能源技術革命的一個重要方向和各國未來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積極探索中國特色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發展道路,堅持戰略引領,堅持創新驅動,加快產業布局,堅持市場導向,堅持標準先行,擴大國際合作,推進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高質量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在演講中表示,業界在致力燃料電池攻關的同時,也要關注氫氣的來源,只有落實了氫源,氫能產業鏈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制氫路徑的選擇要把握環保性、經濟性、安全性、能效性。燃料電池車的研發研制進展明顯,在特定的應用場景更顯其優勢,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需全盤考慮、縝密規劃、攻堅克難、有序發展。
原創文章為中信銀行財富團隊專業打造;除原創文章外,其余文章轉載于第三方媒體,不代表中信銀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