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早資訊
中信財富早資訊|11月20日
- 2017-11-20 16:58
行情播報
財經要聞
宏觀
1、11月17日,央行會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部門起草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征求意見稿與2月版本總體基調一致,但細節更為完善豐富。一個思路(最大程度消除監管套利空間)+五大原則(嚴控風險、服務實體經濟、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設定統一標準規制、合理設置過渡期)。 征求意見稿新增了打破剛兌的具體要求(包括認定與處罰)、明確資管嵌套的標準(只能嵌套一層但公募基金除外)、明確過渡期(至2019年6月30日)、規范智能投顧(首次提出)等。
意見稿明確提出,除國家另有規定外,非金融機構不得發行、銷售資管產品;對資管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從根本上打破剛性兌付;金融機構應當按照資管產品管理費收入的10%計提風險準備金,當風險準備金余額達到產品余額的1%時,可以不再提取;同一金融機構多只資管產品投資同一資產不得超過300億元。
在負債杠桿方面,對公募和私募產品的負債比例(總資產/凈資產)分別設定140%和200%的上限,分級私募產品的負債比例上限為140%。為抑制層層加杠桿催生資產價格泡沫,要求資管產品的持有人不得以所持產品份額進行質押融資,個人不得使用銀行貸款等非自有資金投資資管產品,資產負債率過高的企業不得投資資管產品。
2、周五央行公開市場進行100億7天、100億14天和100億63天逆回購操作,當日有400億逆回購到期,單日凈回籠100億;Wind資訊統計數據顯示,本周央行公開市場逆回購到期3400億,本周央行進行11500逆回購操作,本周逆回購口徑凈投放8100億,創近10個月單周新高。
Wind資訊統計顯示,下周(11月18日-11月24日)央行公開市場共有6400億元逆回購到期,周一至周五到期量分別為800億元、1700億元、1900億元、1700億元、300億元。此外,周四還有800億元3個月國庫現金定存到期。
本周央行開展大額流動性凈投放維穩市場的意圖明顯,隨著債市的企穩和稅期等因素結束,央行順勢暫停凈投放,表明其維持流動性中性偏緊的意圖強烈。
3、財政部近日發布通知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管理,要求各級財政部門及時糾正PPP泛化濫用現象,著力推動PPP回歸公共服務創新供給機制的本源。
超17萬億元PPP項目迎發展拐點,進一步規范PPP項目運作,新增PPP項目條件在收緊,存量項目標準也在提高,防止PPP異化為新的融資平臺,堅決遏制隱性債務風險增量。
4、新華社發文稱,銀行、證券基金和期貨等機構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放開的消息,引起外資金融機構高度關注,一些外資私募已開始加速布局中國市場;金融業對外開放對小型金融機構的影響將更為明顯,未來外資控股的證券、期貨、基金公司有望誕生,外商獨資資產管理公司也將越來越多。
股市
1、上證50指數大漲逾2%,深市指數重挫個股現跌停潮,貴州茅臺跌4.01%報收690.25元。截止收盤,上證綜指下跌0.48%報收于3382.91點;深證成指大跌2.12%報于11292.93點;創業板指大跌2.36%報收于1833.90點。兩市成交6454億元。本周,滬指跌1.15%;深成指跌3.02%;創業板指跌3.51%。
概念上,次新股暴跌7.55%,暢聯股份、九典制藥、電工合金、創業黑馬、掌閱科技、澄天偉業等25只個股跌停;5G重挫5.77%,光庫科技、新易盛、吉大通信等9只個股跌停;芯片國產化、3D傳感器均狂跌逾5.5%,韋爾股份、至純科技、歐比特等5只個股跌停;冷鏈物流、衛星導航亦是狂泄逾5%,四方冷鏈跌停。板塊上,半導體、航天軍工、工業機械、造紙等多個板塊跌幅巨大,多只個股跌停。
中航證券指出,滬指在保險、銀行板塊的護盤下,暫時守住了60日均線。但由于權重股的護盤,市場產生了較為嚴重的蹺蹺板效應,中航證券昨日還特別提示了注意次新股的防守,今日該板塊出現大跌,同時一舉跌破我們昨天提示的生命線——30日均線,次新指數當日一度大跌超6%,并以10%的周跌幅創出8月中旬走強以來的最大單周跌幅,這標志至次新股行情又告一段落,建議投資者回避一段周期。總結一句話:價值投資能夠大行其道有其時代背景,未來A股的國際化之路一定是投資理念被提升的過程,而這個提升就是從投機到投資的深刻轉變。
2、證監會發布修訂后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自2018年1月1日發布實施。證監會發言人表示,現行辦法已滯后于目前資本市場的實踐。修訂后的辦法共九章九十條,修訂主要內容包括完善交易所內部管理結構,突出交易所自律管理屬性,對證券交易活動各主體加強監管,明確交易所對異常減持行為自律管理原則,強化交易所對上市公司一線監管原則等。
證監會:查處一起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擾亂期貨交易行為的案件,是以社團組織的名義,通過互聯網媒介,擾亂期貨市場的交易行為,涉及雞蛋期貨。
3、兩融余額9連升,續創22個月新高。截至11月16日,A股融資融券余額為10402.06億元,較前一交易日的10377.32億元增加24.74億元。
4、繼重組新規發布后,2017年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重組事項加大了監管力度,并頻頻發問詢函對上市公司的重組相關事項進行詳細問詢。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1月1日至今,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合計收到277封重組問詢函。
5、滬港通三周年:累計成交7.2萬億。截止11月16日,內地投資者利用港股通持有港股502只,總持倉金額達8520.66億港元。外資通過陸股通持有A股市值達5272.75億人民幣,其中持有滬市股票741只,持倉金額為3324.32億人民幣,深市股票992只,持倉金額為1948.43億人民幣。
6、香港恒生指數收盤漲0.62%,報29199.04點,盤中再刷近10年新高,本周漲0.27%。騰訊控股收漲3%,刷新歷史新高至405港元。內銀股普漲,招行漲超3%,工行漲2.2%。恒生國企指數漲0.65%,本周跌1.17%。恒生紅籌指數跌0.6%,本周跌2.55%。大市成交1195.5億港元,為連續第十日超千億港元,前一交易日為1138.7億港元。
6、隔夜美股大漲,亞太股市收盤多上漲。日經225指數漲0.2%,本周跌1.25%。韓國綜合指數基本持平,本周跌0.35%。臺灣加權指數漲0.8%,本周跌0.21%。澳大利亞ASX200指數漲0.23%,本周跌1.2%。新西蘭NZX50指數漲0.34%,本周漲1.1%。
期貨
1、國內期市收盤漲跌互現,黑色系震蕩分化,鐵合金飄紅,化工品多數走升,有色金屬多數飄綠,農產品整體偏弱,兩粕微漲,油脂類走弱。
2、工信部、發改委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進行三方會商,共同研究了鋼鐵行業2018年工作思路,2018年將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有效推進鋼鐵去產能各項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市場化、法治化取締“地條鋼”長效機制,嚴防“地條鋼”死灰復燃;三是督促各地做好產能置換工作,嚴禁新增鋼鐵產能。
債券
1、國債期貨全線收跌,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1803收跌0.04%,5年期主力合約TF1803收跌0.08%。銀行間現券收益率小幅上行,10年期國開活躍券170215收益率上行1.56bp報4.7075%,10年期國開次活躍券170210收益率上行2.25bp報4.80%;5年期國債活躍券170014收益率上行1.28bp報3.9350%。交易員稱,近兩日機構心態基本恢復正常,短期內收益率再大幅上行的可能性有限。但若沒有更多利好刺激,也難以期待太好行情。
國君固收表示,與2016年10月的“債災”不同,本輪國內利率上行在全球視角下更像是“獨立行情”,雖然當前中美利差的幅度從歷史縱向對比角度看已經偏高,但并不意味著必然會向均值回復,反而需要警惕利差大幅拉大背后的基本面含義。
2、央行和財政部1200億3個月期國庫現金定存中標利率4.60%,高于10月16日800億3個月國庫現金定存中標利率4.42%18bp。中信證券明明稱,中標利率繼續上升顯示銀行的存款壓力仍然沒有放松。
3、中國結算、上交所、深交所債券質押式回購融資主體數據報送指引發布,該指引自2017年11月17日起實施。
4、下半年信用債棄發規模回落,凈融資大幅攀升。Wind資訊統計,今年下半年以來債券棄發規模2003億,同期信用債發行量超3萬億,凈融資規模較上半年增逾萬億。
外匯
1、在岸人民幣兌美元16:30收盤價報6.6353,較上一交易日跌26個基點,本周累計上漲47個基點。離岸人民幣兌美元日內跌近百點報6.6410,本周累計上漲近200點。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調升9個基點,報6.6277。
交易員表示,人民幣兌美元相對平穩,而美指弱勢也不斷拉低人民幣匯率指數,日內人民幣匯率指數8日連跌至1個月低點。
今日聚焦
資管新規7大"絕招"盤點!公募私募銀行券商信托都受沖擊
周五(11月17日)晚間,金融業長達萬字的超重磅監管文件問世了。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出臺《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意見稿長達10000字,分29條,信息量可謂巨大。
結合各大券商或研究機構的分析點評,綜合整理分析出此次大資管統一監管新規的7大主要關鍵詞,破剛兌、控分級、降杠桿、提門檻、禁資金池、除嵌套、去通道,這些內容對公募、銀行理財、券商資管、信托、私募基金、保險資管的影響如何,且看基金君分類梳理的結果。
公募基金(11萬億):控杠桿影響較大,另外6項幾乎無影響。
整體受影響較小,受益于大資管統一監管。
基金專戶和子公司(15萬億):破剛兌、降杠桿、禁資金池、除嵌套、去通道的影響都較大,基金專戶,特別是基金子公司專戶受影響會較大。
整體影響較大,子公司發展可能進一步受限
銀行理財(29萬億):破剛兌、降杠桿、禁資金池、除嵌套的影響比較大,特別是禁資金池,影響很多銀行理財產品,特別是一些中小銀行的發展。
整體影響較大,銀行理財產品格局可能發生重大變化。
券商資管(17萬億):控分級、降杠桿、禁資金池、除嵌套、去通道的影響比較大,券商資管通道業務,資金池業務,高杠桿和分級業務都有不少。
整體影響較大,券商資管整體發展可能進一步受限。
信托(23萬億):破剛兌、提門檻、除嵌套、去通道影響較大,特別是破剛兌,深遠影響到整個信托行業發展,去通道也會影響很大。
整體影響較大,信托行業面臨大洗牌。
私募(11萬億):提門檻對私募基金有一定影響,有些私募也參與了分級、嵌套業務業務,但整體業務量不大。
整體影響適中。
保險資管(2萬億):控分級、提門檻、除嵌套有一定的影響,但保險資管總規模不大。
整體影響較小。
對公募基金的影響
原文:【分級產品設計】以下產品不得進行份額分級。
(一)公募產品。
(二)開放式私募產品。
(三)投資于單一投資標的私募產品,投資比例超過50%即視為單一。
(四)投資債券、股票等標準化資產比例超過50%的私募產品。
過渡期結束后,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按照本意見進行全面規范,金融機構不得再發行或者續期違反本意見規定的資產管理產品。
解讀:公募分級產品在牛市中瘋狂發展,成為投資者青睞的產品之一。但是,由于其自身機制的不完善和助長助跌的效應,在股災期間引發巨大虧損,招致投資者厭棄。
截至2017年11月10日,分級基金母基金場內規模僅為85.08億元,分級基金子基金場內規模為673.17億元。為此,公募分級基金產品主要存在兩種趨勢,一是清盤,二是轉型為其他類型的基金產品。
早前,公募分級基金“去杠桿”已在逐步落地。除了將分級基金投資門檻將提高至30萬之外,存量的債券分級基金在定期開放的時候已經限制申購,通過引導產品規模縮水逐步清盤。而股票類分級基金一直是開放運作,除了門檻提高,之前暫未受到影響。
分級產品或將面臨轉型或強制清盤可能。公募基金不得進行份額分級,該規定限制了公募基金重新發行分級產品的可能。另外,目前存量產品主要是分級基金,對過渡期結束后違反規定的存量產品的處置的解釋存在歧義。一種解釋是過渡期后存續期結束,大概率將面臨轉型或強制清盤可能;另一種理解認為分級產品多為永續型,此類產品無需續期,指導意見未給出明確處置方式。對此,或許仍需等待細則出臺。但在嚴監管下,分級產品在過渡期后面臨轉型或強制清盤可能更大,考慮到這一點,當前折價分級A或將迎來機會。
對銀行理財的影響
1、銀行理財新規預計在《指導意見》落地后快速出臺
銀行理財現行的監管框架,還停留在以:
2005年發布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
2006年發布的《商業銀行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
2011年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
為基礎框架,期間發布的20余個指引、通知、指導意見為補充的監管階段。
本次《指導意見》明確,在該《指導意見》實施后,則由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在本意見框架內研究制定配套細則,由于過渡期時間已定,因此《指導意見》的出臺應該較快。
2、上市銀行業績影響偏小,對市場影響預計有限
目前來看,整個銀行業來看,2016年銀行理財一年帶來的收入大概是不到1500億,相對當年上市銀行總體近4萬億的營收水平,占比很低。多數上市銀行,理財業務收入在總營收占比不到5%,所以規模明年可能會出現下降,會影響你理財業務收入,但對營收的影響預計不超1個百分點,影響偏小。
另外打破剛性兌付這個事情,這個事情做成了對于上市銀行的估值來說是提升作用。因為這個會讓上市銀行的風險更加透明,過去來看很多外媒質疑國內的上市銀行都會說你理財現在有30萬億,銀行體系在持續承擔剛性兌付的風險,所以你的風險是看不清楚的。30萬億的理財剛性兌付的風險非常大,一旦整個理財虧了10%,可能會讓不少銀行破產。真正打破理財的剛性兌付會提升整個上市銀行的估值。
3、銀行不能做保本理財了。
目前銀行理財規模是30萬億的水平,保本理財是7萬億的水平。資管新規規定,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而保本理財其實就是商業銀行表內理財業務,表內理財業務是表內資產管理業務,這樣按照資管新規的規定未來保本理財可能要消失,銀行不能做保本理財了。
這塊我們覺得可能會對一些銀行造成影響。所以今年在存款增長比較困難的情況下,部分股份行加大了保本理財的發行力度,因為保本理財是納入存款的核算,可以做高存款基數。
目前,保本理財規模有七八萬億,個別銀行是有四五千億,未來保本理財不讓做了可能對部分銀行負債造成較大影響。
4、剛兌打破,銀行理財凈值計算應做過渡安排
《指導意見》否定了預期收益型產品,而要求均做成凈值型產品,凈值計量符合公允價值標準,不能保本保收益、不能通過輪流接盤保收益、不能用自有資金保收益。銀行理財產品持續多年的預期收益型管理方式退出歷史舞臺了么?
銀行理財客戶這么多年來習慣了剛性兌付,習慣去拿預期收益率,在這么一個要求之下,銀行未來新發的銀行理財可能會出現一個情況,跟公募基金一樣出現收益率的較大波動。
比如,這段時間債券市場的價格波動很大,那么按照公允價值來計價,可能導致銀行理財出現虧損情況。你拿了三個月結果客戶理財到期了客戶一看不僅沒有利息可能還虧了一千塊,客戶可能很難接受。
客戶接受程度不高,這樣的話可能會導致新發放的產品這塊新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接受度下降,銷售規模下降。展望2018年, 銀行理財規模可能會出現幾萬億的下降,但應該不會出現10萬億以上的下降。
銀行理財之所以做預期收益型產品是有其歷史原因和投資者特性的。投資者將銀行理財作為存款的替代品來增強收益,銀行信用做背書,這也是為什么理財可以在近幾年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如此大規模擴張的原因。
銀行理財的凈值化和去剛兌,恐喪失部分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尤其是以其作為存款替代的投資者,展望2019年之后,預計銀行理財規模將進入規范發展新時代,理財規模將穩健增長。
券商資管:逾7成為通道和資金池
由于券商融資融券等資產端具有期限不固定性,券商一般同時采用債券發行的標準化融資和收益權轉讓等時間靈活的非標融資相結合的方式。
本次新規要求資管產品投資于非標債權資產的,非標債權資產終止日不得晚于資管產品的到期日或者最后一次開放日,預計該規定會對券商非標融資的需求有一定影響,今后券商的融資方式將更為倚重期限較長的債券融資,因此對發債時點的要求將更高。
券商資管業務轉型仍在途中,但對整體業績影響較小。
券商資管產品有不同分類口徑:口徑1 :通道類和非通道類。非通道類中包含了資金池業務,將和通道業務一起被停滯;口徑2:主動管理和被動管理。主動管理也有部分是接受財務顧問指令的通道業務;
當前券商資產管理規模中超過70%以上為通道和資金池業務,但由于這些業務的費率較低,對券商整體業績影響較小。2017年Q3券商資管總規模17.37萬億元,其中定向資管規模為14.73萬億元,占總規模的84.77%。極端假設下定向資管均為通道業務,且收費標準約為萬分之五,今年以來貢獻收入為55億元,占券商營收的比例為1.74%,因此對業績整體影響不大。
由于券商資產管理規模中超過70%以上為通道和資金池業務,因此通道和資金池業務若是受到限制,券商資管行業的總資產規模的17萬億很難保住,對整個券商資產行業的總資管規模的影響會很大。
信托:通道業務、打破剛兌、準備金計提影響幾何?
信托行業資產規模、營業收入、凈利潤增速自2016年3季度開始觸底回升,2017年半年報資產規模同比增速達到33.68%,較去年同期翻倍。但在本輪信托資產增加過程中,主動管理型業務占主導地位,2017H同比增速達到51%,遠高于代表通道業務的單一信托規模14%的增速,因此資管業務征求稿中去通道的核心要求并不會大幅拉低未來信托公司資產管理規模的增速。
通道業務對營業收入影響有限。2017H單一資金信托產品余額約為11萬億,若以行業平均千分之一的收費標準計量,前半年約貢獻營業收入110億元,占行業營業收入10%左右,征求意見稿明確了新老劃斷原則,因此通道業務的有序退出對行業營收和利潤的影響有限。不過通道業務在整體資產規模中的占比還是很大的,占了近一半,一旦這類業務受到很大的限制,信托行業的總資產規模將受到比較大的影響。
打破剛兌將有助于獲取承擔風險的收益長期來看。打破剛兌會讓收益率曲線變得陡峭化,過于平坦的收益率曲線無法使承擔了風險的信托公司在收益端得到足夠的回報,長期來看有利于優質信托公司。
準備金計提影響早已在信托費率上有所體現。本次資管業務征求意見稿中要求金融機構應當按照管理產品管理費收入的10%計提風險準備金,事實上,信托行業早已執行嚴格的以資本金為核心的風險資本計提標準,根據《信托公司管理辦法》第49條,信托賠償準備金按凈利潤的5%提取,若賠償準備金累計達公司注冊資本20%以上可以不再提取。這也是在2017年之前信托通道費率(一般為0.1%)高于券商資管和基金子公司費率的原因。
由于賠償準備金和風險準備金性質相似,預計本次征求意見稿在準備金計提上并不會對信托行業產生較大邊際影響。
對私募的影響
1、私投資門檻再提升
根據《指導意見》第5條規定,我國資管產品投資者將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大類,并明確私募產品僅以非公開方式向合格投資者發行,而在合格投資者的準入標準上,《指導意見》提出的要求無疑對私募市場是一記重擊。
原來合格投資者的門檻是:
投資于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于100萬元且符合相關標準的單位和個人;
個人金融資產不低于300萬元或者最近3年年均收入不低于50萬元。
現在的門檻是: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且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
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解讀:在信托、私募基金、資管計劃、基金專戶等產品中,其合格投資者門檻多為100萬元-300萬元,而《指導意見》則直接將其提至500萬元。這可能會直接減少合格投資者數量,相關產品規模也會受到牽連,對一些業績相對平庸、品牌效應偏弱的機構或將遭遇較大壓力。當然,提高私募產品的合格投資者認定標準,意味著未來各類非公募資管產品都要遵守統一的投資者資質底線和認購規模底線,也將有助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募集行為。
2、私募基金業務模式
根據征求意見稿【資產管理業務定義】、【資產管理產品】,征求意見稿界定的資產管理業務是指銀行、信托、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等金融機構開展的資產管理業務;界定的資產管理產品包括但不限于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資金信托計劃,證券公司、證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貨公司、期貨公司子公司和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等。
由于私募基金與各類金融機構有廣泛的業務聯系,征求意見稿對各類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規定將直接影響私募基金的業務模式,舉例如下:
銀行理財+私募FOF/銀行理財+私募基金:不行
根據【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目前市場通行的“銀行理財+私募FOF模式”違背了資管產品只能嵌套一層的規定,應該按照“新老劃斷”原則自然到期終止,這將直接導致當前大量以該模式存在的私募FOF規模收縮,進而影響私募基金管理規模。
由于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只能投資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因此銀行理財無法直接投資作為非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的私募基金產品,因此該模式也無法進行。
與銀行理財類似的,目前通行的“保險資管+私募基金”的FOF模式受到同樣的限制。
非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私募基金:不行
根據答記者問,非金融機構發行資管產品的行為目前受認可的僅私募基金,互聯網金融、投資顧問公司的行為存在監管模糊地帶,因此“非金融機構+私募基金”的FOF模式目前不受監管認可。
銀行自營+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私募做投顧):可探討
銀行自營資金不屬于資產管理產品性質,不占用產品層級,但目前投資受限于固定收益類資產。因此,該模式下的債券型私募FOF仍有可為,實際這也是當前債券型私募基金重要的資金來源。
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私募做投顧):可探討
【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要求“金融機構可以聘請具有專業資質的受金融監督管理部門監管的機構作為投資顧問”,我們理解私募基金管理人雖目前在協會登記備案,但屬于金融監督管理的統一框架,理論上屬于受認可的投資顧問(后續會否有牌照安排不確定)。
按此推論,市場上當前各類資產資產管理產品聘請私募基金作為投資顧問的模式目前在征求意見稿許可范圍內。由此,金融機構依托自身的資金募集優勢在募得資金后(母基金),以各類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為子基金,考慮在子基金層面聘請私募基金擔任投資顧問的模式仍可延續。典型的如信托公司目前的私募FOF模式,以及保險資產管理機構聘請私募基金擔任投資顧問的模式。
私募基金自發型FOF:可探討
對于有一定個人和企業客戶積累的私募基金,私募基金自發型FOF是征求意見稿許可范圍內且相對限制較少的區域。
保險資管:非標資產占比不到30%
保險資管投資特點:固定收益類為主,保險資金的資產配置分為戰略性配置和戰術性配置。戰略型配置決定大類資產的配置上下限,一般3年變化一次。由于保險公司追求的是穩定的利差,因此其資產大部分配置于固定收益類,占比為60%-80%%,權益類占比在10%-20%區間,其余配置在現金和房地產等領域。戰術性配置根據市場當年風格在大類資產的允許范圍內進行配置,較為靈活。
保險資金投資于非標的比例不足30%,受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影響不大。同樣以太保為例,其資管計劃,信托計劃和銀行理財等非標占固收類比重約為25%左右,權益類非標占比雖有擴大但由于權益類總體占比不高,因此非標資產占總保險資金運用比例不足30%。且保監會于今年5月16日下發《中國保監會關于債權投資計劃投資重大工程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支持保險資金投資于重大工程相關的非標項目。
文章來源:中國基金報
▇重要說明:本報告所涉及資料、數據均來自包括wind資訊、新浪財經、財經早餐在內等媒體的公開披露信息,報告所構成的觀點和建議僅供參考,依據本報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相關推薦
- 中信財富早資訊|12月13日 2017-12-13
- 中信財富早資訊|12月11日 2017-12-11
- 中信財富早資訊|12月8日 2017-12-08
- 中信財富早資訊|12月6日 2017-12-06
- 中信財富早資訊12月5日 2017-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