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市場現三個“萬億” 經濟高質量發展向優
9月7日,2021服貿會全球經濟復蘇與中國金融市場投資機會論壇在京召開。據了解,此活動由中國上市公司協會、中證金融研究院、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北京順義區人民政府支持。由中信建投證券、匯添富基金、金博行研(北京)資訊有限公司主辦。
會上,多位專家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國資本市場一片火熱,國內公募基金及私募基金規模放量增長,A股成交量較長時間維持在歷史高位,資金或將加大對資本市場機會的捕捉;同時資金對國家政策的關注度提升,更加關注綠色金融、科技創新等。
匯添富基金袁建軍:居民資金助力三個“萬億” 中國資本市場或將迎來慢牛起點
匯添富基金副總袁建軍表示,國內的資本市場在今年上半年實現了三個萬億。一是過去34個交易日中國股票市場連續日均交易量過萬億;二是公募基金發行規模2萬億,其中1.5萬億是股票和偏權益的基金;三是私募證券基金的規模增長了1.4萬億。
袁建軍認為,根據自己十幾年的公募從業經驗,歷史上每一個萬億指標都是牛市的征兆,同時出現三個萬億更是不可能出現的事情。但今年三個萬億同時出現,伴隨的卻是指數微漲,似乎牛市未至。資本市場中發生此種現象是十分值得探討的。
袁建軍表示,這種現象發生的重要背景是房住不炒落到實處,居民資金加速流入資本市場,按照現在的資金走勢,今年可能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401K時刻,有可能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慢牛的起點。
中信建投黃凌: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正成為現實 資本市場格局持續優化
中信建投執委會委員、機構業務委員會主任投行業務委員會聯席主任黃凌表示,國內經濟復蘇更健康也更穩健,經濟結構逐步改善,產業升級結構持續優化,淘汰落后產能、建立房地產的長效調控機制、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碳達峰、碳中和、共同富裕戰略、強化科技創新等都在有序推進當中。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正在成為現實。
同時國內資本市場正持續推進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吸引更多國內外的長期資金,進而國內資本市場格局或將持續優化。
建信理財周鑫泉:把握六大投資機遇 做最好、最負責、最干凈的理財子公司
會上,建信理財監事長周鑫泉表示,在當前的時點,從理財子公司的角度看有六大機遇分別存在于信用債、ABS、公募REITs、股票、中資離岸資產和綠色金融主題中。
隨著市場逐步成熟,信用債為風控能力強的機構提供了投資機會;ABS利率高于同類債券資產,市場大且政策支持,流動性溢價較高;公募REITs現金流穩定,獨立性強,未來國內公募REITs將發展成為萬億級別的市場。
A股市場凝聚了國內最優質的資產,為投研能力強的投資人提供了投資機會;境外市場,中資離岸市場存在價值洼地;主題投資,綠 色金融,可以較好的匹配低風險理財產品的投資需求。
周鑫泉表示,建信理財始終堅守“普惠、專業、智能、共享、干凈”,致力于成為最好、最負責、最干凈的理財子公司,通過構建高效的資產管理和風控控制體系,識別市場機會,為人民理財。
交銀國際洪灝:相對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 中國股指重回長期趨勢線
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首席策略師洪灝表示,過去三十年,我國社會的平均收入水平在不斷增高,1999年中國社會整體收入水平是現在的1/7,但當時收入分配更加公平,現在整個社會分配水平沒有1999年和諧。
隨著整個社會收入水平的提高,一個國家的分配從極端的公平和諧到相對的不公平不和諧然后再回到和諧的狀態,因為經濟的發展讓整個社會所有人共同致富,當然共同致富的前提條件是我們有一個相對公平的社會分配制度。
中國資本市場方面,洪灝發現,在整個宏觀經濟周期性波動的時候,絕大部分宏觀變量同時有規律的向同一個方向波動。從中國有股市開始到現在,中國股市每十年翻一番,1996年是500點,2005年是1000點,2014年在2000點左右,中國股市蘊含的每年的復合回報率是7%,與每年五年計劃蘊含的內生中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基本一致。
而中國股指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之后,重新回到了它的長期趨勢線上,已經蘊含了對于未來風險的預期以及對未來收益的期望。
信銀理財賀晉:或將加快布局資本市場 重點關注政策風向
信銀理財副總裁賀晉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規模在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混合偏股基金發展較好,其他形態的大資管規模都保持在零增長附近,銀行理財90%是固收,反倒跌了1萬億。下一步,銀行理財或將加快布局資本市場。
對于銀行理財做好資本市場業務,賀晉表示自己總結了三個重塑,分別是認知上的重塑、邏輯上的重塑、標準的重塑。其中,認知重塑方面,賀晉談到,做資本市場業務要考慮中國特色的ESG因素,即“國之大者”,具體而言是圍繞民族復興和共同富裕這兩個主題中央的大政方針,否則會遇到一些行業突然被刪除的問題。
邏輯重塑方面,投資要更加關注共同富裕,重視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加大在創新領域的布局,打開探照燈尋找顛覆式的創新。標準重塑方面,賀晉表示講到資管三要素,資管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在品牌、人才、科技三要素上加強建設。
原創文章為中信銀行財富團隊專業打造;除原創文章外,其余文章轉載于第三方媒體,不代表中信銀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