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港新片區“十四五”規劃出爐:到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將在2018年基礎上翻兩番
8月12日,上海市政府官網發布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根據《規劃》,到2025年,聚焦臨港新片區產城融合區,建立比較成熟的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體系,打造一批更高開放度的功能型平臺,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企業,區域創造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經濟實力和經濟總量大幅躍升,初步實現“五個重要”目標;初步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在若干重點領域率先實現突破,成為我國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成為上海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的樞紐節點;初步建成最現代、最生態、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獨立綜合性節點濱海城市;基本建成服務新發展格局的開放新高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增長極、體現人民城市建設理念的城市樣板間、全球人才創新創業的首選地。
開放型政策和制度的國際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以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目標,形成新一輪政策制度供給。積極把握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簽署等帶來的機遇,深化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更好發揮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試驗田作用。
創新策源能力顯著增強。發揮開放優勢,集聚創新資源,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推進國際協同創新。到2025年,建設不少于10個頂尖科學家實驗室,引進培育高層次人才不少于100名,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左右,科創中心主體承載區功能持續彰顯。
世界級、開放型、現代化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到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在2018年基礎上翻兩番,年均增速達到25%左右。培育形成智能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做大做強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等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大力發展跨境金融服務、新型國際貿易、現代航運服務、數字信息服務、科技創新服務等產業,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功能型平臺,累計認定總部機構50家左右。
獨立綜合性節點濱海城市發展框架基本形成。按照“產城融合、功能完備、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要求,助力上海加快形成“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的空間新格局。城市人口加快集聚,常住人口規模達到80萬人左右;“國際風、未來感、海湖韻”城市風貌有力彰顯,區域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產城融合更加凸顯;加快區域交通條件改善、環境品質提升和公共服務功能完善,數字城市建設形成先發優勢和標桿效應。
高效能城市治理體系基本形成。打造“放管服”改革先行區,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城市精細化、數字化治理能力大幅提高,建設不少于30個數字化城市治理應用場景。
原創文章為中信銀行財富團隊專業打造;除原創文章外,其余文章轉載于第三方媒體,不代表中信銀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