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2hs3c"></option>

      <track id="2hs3c"><span id="2hs3c"></span></track>

      <track id="2hs3c"><span id="2hs3c"></span></track>
      <tbody id="2hs3c"></tbody>

      <track id="2hs3c"><span id="2hs3c"><em id="2hs3c"></em></span></track>
      1. <track id="2hs3c"></track>
        <tbody id="2hs3c"></tbody>

          <track id="2hs3c"><div id="2hs3c"></div></track>
        1. 機構撤退苦了迷你基金 逾800只踩清盤紅線

          中國證券報
          2021-12-28 10:12 |

          2021年又迎來基金清盤高峰。數據顯示,截至12月26日,今年以來已有240只基金清盤,較2020年全年清盤數量增長近四成,僅次于2018年的430只。然而,存量迷你基金依舊泛濫,仍有800余只基金規模不足5000萬元,已踩上基金清盤紅線。在這類迷你基金中,有不少品種貼著2億元發行紅線成立。有的“短命”基金存活不足半年,成立不久就火速清盤。其中,機構撤退是導致基金火速清盤的主要原因。

          業內人士認為,基金清盤是基金行業的供給側改革,部分產品出清有利行業健康發展。對基金公司而言,迷你基金的殼價值正在降低。一些規模極小的基金,若沒有機構資金持續流入,終將難逃清盤命運。

          基金清盤增多

          繼2018年之后,今年又迎來基金清盤高峰。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6日,今年來已有240只基金清盤,這一數量僅次于2018年數據的430只,較2020年全年清盤數量增長近四成,更遠超過2019年的132只和2017年的108只。

          與2018年混合型基金為清盤重災區不同,從產品類型來看,債券型基金是今年清盤的重災區。今年以來,共有104只債券基金被清盤,其中,中長期純債基金達到56只。此外,還有35只股票型基金和92只混合型基金,以及7只QDII基金和2只貨幣基金今年被清盤。

          從清盤原因來看,有127只產品因觸發合同終止條款,113只產品因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而被清盤。

          中小型公司產品是此輪清盤潮的主力軍,不過,也有頭部公司加大對產品的清理力度。今年來,南方基金、創金合信基金等公司清盤數量較多,南方基金今年清盤基金達到18只,創金合信基金清盤基金11只,招商基金清盤基金10只,華安基金、銀華基金等均有超過5只基金清盤。

          近年來,迷你基金清盤逐漸常態化。一位華東地區基金人士表示,總體來看,隨著基金發行注冊制的實行,基金發行變得容易,從這兩年基金發行連續迎來大年可見一斑。因此,基金公司“保殼”的需求正在減弱。不過,也有基金人士表示,會保留一部分迷你基金,“留殼”以備不時之需。“如果要新發一只產品,流程起碼需要3個月。如果批文不夠用,就發不了新產品。而且清盤數量太多,對公司名譽也會有影響,所以我們公司仍有兩只規模極小的基金沒有清盤。但相較于以往而言,迷你基金的價值已經大幅減弱。”北京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在清盤的基金中,多為業績不佳的基金。上述基金人士表示,隨著市場的優勝劣汰進一步強化,分化也成為基金行業的顯著特征,業績好的基金受到追捧,業績差的基金會被淘汰。“某種程度上而言,基金清盤可以被看作是基金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加速出清將有利于行業健康發展。”他表示。

          迷你基金歷來是困擾基金公司和基金行業的難題。Wind數據顯示,在清盤的240只基金中,有127只是由于觸發合同終止條款而清盤的,其中大部分都是由于資產凈值低于合同限制而終止合同的。在這些因規模過小而導致清盤的基金中,個別基金還格外“短命”。

          比如,12月6日,人保安惠三個月定期開放債券型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發布了合同終止及財產清算的公告,自12月6日起進入清算程序。從原因來看,公告顯示:“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三年后的對應日,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2億元的,基金合同自動終止并按其約定程序進行清算,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審議,且不得通過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延續基金合同期限。”該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三年后的年度對應日為2021年12月5日,截至12月5日,該基金基金資產凈值低于2億元,已觸發基金合同約定的終止條件。

          人保安惠三個月定開自2018年12月成立以來,規模經歷了大起大落,2019年高峰期曾超過40億元。不過到了2021年三季度末,季報顯示,該基金規模剛剛超過1000萬元。

          機構撤退留下后遺癥

          一些機構投資者定制的基金,在遭遇大額贖回后,驟然淪為迷你基金,最終難逃火速清盤命運。兩只成立于今年6月的場內指數基金,發行時規模雙雙在2.5億元上下,后因機構撤離,規模迅速下降。例如,成立于6月24日的汽車龍頭ETF,發行總規模僅有2.41億元,持有人共1558戶,是一只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基金。基金上市公告顯示,機構投資者持有71.92%的基金份額,個人投資者持有28.08%的份額。前十大持有人均為機構投資者,其中,持有基金份額最多的為銀華長安資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持有份額占基金總份額的比例為33.20%,第二大持有人為華泰證券,持有8.30%的份額。

          不過,成立不久,機構投資者便迅速撤退。9月15日,該基金管理人就發布關于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提示性公告,稱截至9月14日,基金已連續3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11月5日,該基金進入清算程序。

          無獨有偶,另一只ESG龍頭ETF成立于6月16日,成立初期機構投資者占基金總份額的比例高達97.95%,個人投資者僅持有基金總份額的2.05%。前十大持有人中,僅UBS AG一家就持有4000萬份,占基金總份額比例為16.57%。成立不久,該基金迅速跌破5000萬元的清盤紅線。11月6日,ESG龍頭ETF首次發布預警,稱截至2021年11月4日,基金已連續3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12月15日,該基金進入清算程序,規模僅剩890萬元,此時距離其上市僅有不到六個月。

          也有不少主動權益基金成立不久就清盤。7月31日,景順長城泰源回報混合型基金進入清算程序,此時距離其成立日期2021年4月7日僅有不到4個月。

          “這些基金大部分都是機構定制基金,其共同特征是單一機構客戶持有占比過高。成立初期,這些基金的多數份額被少數機構客戶持有。當機構客戶大筆贖回時,基金規模便會驟減。”一位基金人士表示。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負責人劉亦千分析,一些發起式機構定制基金,是根據機構的需求量身打造。當機構資金退出后,產品存在的價值就不大了,可能面臨直接清盤的命運。這類“短命基”以債券基金或靈活配置的混合基金居多。不過,若是“純”機構定制的基金,不會向個人投資者開放申購。而部分產品雖面向個人投資者,但機構持有比例較高,有機構定制的嫌疑。建議投資者關注基金的持有人結構,謹慎判斷。

          存量迷你基金泛濫

          相比基金清盤的數量來看,存量迷你基金依舊泛濫。Wind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市場上共有803只規模不足5000萬元的迷你基金,21只基金更是規模不足百萬元。其中,還有6只不足10萬元,已淪為袖珍產品。業內人士認為,迷你基金可能難逃最終清盤的宿命。“如果沒有找到其它機構承接,基金維持小規模生存,最終會被清盤處理。”某基金評價人士表示。

          根據《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基金合同生效后,連續六十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向中國證監會報告并提出解決方案,如轉換運作方式、與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終止基金合同等,并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進行表決。

          實際上,旗下存在大量迷你基金會使得基金管理人面臨較高的監管風險。根據證監會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優化“迷你基金”相關監管安排的通知》,證監會對于旗下迷你基金數量較多的基金公司,原則上對其上報的產品適用6個月的注冊審查期限,普通發起式基金、權益類基金暫不納入上述迷你基金計算口徑。光大證券分析師秦波表示,若監管措施進一步升級,基金公司不僅會在短期內面臨較高的處置成本,并且延遲發行也會嚴重影響新發產品的競爭力。

          在權益基金中,ETF是迷你基金的重災區。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4日,529只A股ETF中,有170只規模不足2億元。其中,51只規模不足5000萬元。對部分ETF而言,成立時的規模就注定了其終將走向迷你命運。在529只A股ETF中,有149只發行規模不足3億元,其中10只發行規模不足2.1億元,以剛剛超過2億元發行底線的規模“貼線”發行。

          秦波表示,隨著ETF平均發行份額不斷下降,新發行ETF越來越容易變為迷你基金。基金公司普遍采取搶先發行的產品策略,提早發行各種看好長遠期發展走勢的ETF。然而,若產品短期內沒有帶來超額收益,自然得不到資金的青睞,前瞻性布局的ETF更容易出現資金不斷撤出、規模不斷下滑的情況,逐漸淪為迷你基金。

          對于迷你ETF頻現的原因,秦波認為,一是由于ETF發行同質化,新發產品所在的細分領域已有其他競爭產品,或是多只同指數產品同時成立、爭奪首發份額;二是指數本身缺乏代表性等原因,不適合作為投資用指數;三是行業主題未在風口,投資者的投資意愿不足。

          打開App閱讀全文

          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不代表中信銀行立場。

          相關資訊

          <option id="2hs3c"></option>

            <track id="2hs3c"><span id="2hs3c"></span></track>

            <track id="2hs3c"><span id="2hs3c"></span></track>
            <tbody id="2hs3c"></tbody>

            <track id="2hs3c"><span id="2hs3c"><em id="2hs3c"></em></span></track>
            1. <track id="2hs3c"></track>
              <tbody id="2hs3c"></tbody>

                <track id="2hs3c"><div id="2hs3c"></div></track>
              1. www.jjj8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