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2hs3c"></option>

      <track id="2hs3c"><span id="2hs3c"></span></track>

      <track id="2hs3c"><span id="2hs3c"></span></track>
      <tbody id="2hs3c"></tbody>

      <track id="2hs3c"><span id="2hs3c"><em id="2hs3c"></em></span></track>
      1. <track id="2hs3c"></track>
        <tbody id="2hs3c"></tbody>

          <track id="2hs3c"><div id="2hs3c"></div></track>
        1. 金融資訊

          銀監會:規范理財銷售 逐步消化存量風險

          • 2017-04-26 11:29
          • 來源:財新網

          今年以來,銀行業把防風險放在首要位置,其中的理財和代銷業務、交叉金融業務,都是防控風險的重點領域。

          銀監會官網顯示,在4月21日的銀監會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上,銀監會主席郭樹清發表講話提出:在規范理財和代銷業務方面,要首先規范銷售行為,充分披露產品信息和風險,嚴格落實“雙錄”(指錄音錄像);在規范交叉金融業務方面,要落實穿透原則,根據基礎資產性質足額計提資本和撥備,不得對新開展的同業投資業務實施多層嵌套。同時,完善流動性風險管理,將交叉金融業務等納入流動性風險監測范圍,定期開展壓力測試,合理控制期限錯配水平。

          銀監會披露,截至3月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達29.1萬億元,比年初增加958億元,同比增長18.6%,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4.8個百分點。其中,理財資金投向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余額4.93萬億元,占全部理財資金的比重為15.4%,比2013年高峰時期大幅下降20.6個百分點。

          “理財是我國重要的金融產業,我們(指銀監會)對待理財,既不是反對也不是取消(的態度)。”與會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郭樹清在前述會上強調要規范銷售行為,不允許銀行模糊責任、誤導消費者。“我國是一個高儲蓄的國家,理財產品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存款,而不是(等于)財富管理(產品)。”

          銀監會披露,截至3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同業資產和同業負債余額分別為21.7萬億元和30.3萬億元,比年初分別下降1.4萬億元和1.9萬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2.2%和12.6%。

          與會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郭樹清在前述會上提及,銀行通過同業資金購買同業理財的模式,實際上是在用理財資金再買理財產品,“確實很危險”。他指出,對于同業業務占比高的、發生重大風險事件的機構,要強化信息披露。

          重點整治理財不實銷售

          29萬億的銀行理財增速已經放緩,但“飛單”等風險案件仍層出不窮。近期,民生銀行曝出北京航天橋支行虛構理財產品一案,其規模及運作手段,令業內咋舌。

          “在規范理財和代銷業務方面,一定要首先規范銷售行為。”據與會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郭樹清在會上要求,必須充分披露理財產品的信息和風險,嚴格落實“雙錄”要求,做到買者自負,打破剛性兌付。銀行要規范理財產品的設計,縮短鏈條提高效率,對理財產品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

          “投資者、消費者不打錯仗。”郭樹清指出,目前銀行的問題主要在于模糊和誤導投資者。“你在銀行給人家賣的銀保理財,你非要說是銀行理財,甚至還讓保險公司的人到銀行去,穿著和銀行一樣的制服,那銀行就存在機構責任。是刑事責任還是民事責任,要看具體情況,但不允許模模糊糊。”

          郭樹清表示,對比基金這類理財產品而言,要重點整治變相承諾剛性兌付的不實理財產品。“我們也有很成功的范例,比如基金,每年都(價格)波動、風險自負,投資者都認賬。反面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各地方上很多金融機構直接變相地宣傳保本高收益的理財產品,甚至是制造假象,這些就是整治重點。”

          除此,郭樹清認為,大多數第三方理財機構的客戶也是銀行客戶,非法集資一旦爆發,極易向銀行滲透擴散;還有的個別銀行工作人員參與其中,使得第三方理財機構通過銀行甚至大行來接觸這些非法集資的產品。

          3月30日,銀監會下發《關于開展銷售專區“雙錄”實施情況專項評估檢查的通知》(47號文),為規范銀行自有理財及代銷業務行為,有效治理誤導銷售、私售“飛單”等問題,決定對銀行銷售專區“雙錄”實施情況開展專項評估檢查。

          “新老劃斷”整治同業業務

          針對交叉性金融風險,郭樹清提醒關注其可能引發的區域性、系統性風險隱患。

          與會人士透露,郭樹清在會上指出,許多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理財、信托等渠道開展跨市場業務,有的過度依賴期限錯配和杠桿運作,有的鏈條很長,層層嵌套。特別是銀行通過同業資金購買同業理財的模式,實際上是在用理財資金再買理財產品,確實很危險,因為理財有隱性的剛性兌付。

          郭樹清指出,“這類產品的透明度低,基礎資產的實際風險難以識別,銀行往往未能按照傳統原則足額計提撥備和資本,機構之間的法律責任、風險分擔不明確,存在較大隱患,甚至可能促發局部地區一定領域的系統性風險。”

          因此,銀監會要求,根據基礎資產的性質,足額計提風險撥備。不得對資產管理業務實行多層嵌套,確保業務復雜程度和風險管理能力相匹配。嚴格排查存量業務,對高風險業務制定應對策略和退出時間,逐步消化存量風險。
          “一定要吸取美國金融危機的教訓。”據與會人士透露,郭樹清在會上要求,要定期進行壓力測試,合理控制期限錯配水平,各級監管機構要鎖定流動性風險較高的銀行,實行一對一盯防。“你(指銀行)說你需要時間,我們給你時間。一下子承受不住,給點時間來承受。”

          據此前財新報道,銀監會“四不當”專項治理工作(53號文,不當創新、不當交易、不當激勵、不當收費)要求,針對同業資產端:檢查單家商業銀行同業存單計入同業融出資金余額,是否超過銀行一級資本的50%;針對同業負債端,檢查同業存單計入同業融入資金余額,是否超過銀行負債總額的三分之一等。

          財新記者按上市銀行披露的2016年年報測算,若將銀行同業存單規模納入同業負債,浦發銀行、浙商銀行、光大銀行等股份制銀行,錦州銀行、青島銀行、天津銀行、江蘇銀行、盛京銀行、鄭州銀行等多家城商行均超標。除此,根據國金證券債券研究團隊在今年1月的測算,暫未披露年報的興業銀行、杭州銀行、上海銀行等多家銀行也超標。

          <option id="2hs3c"></option>

            <track id="2hs3c"><span id="2hs3c"></span></track>

            <track id="2hs3c"><span id="2hs3c"></span></track>
            <tbody id="2hs3c"></tbody>

            <track id="2hs3c"><span id="2hs3c"><em id="2hs3c"></em></span></track>
            1. <track id="2hs3c"></track>
              <tbody id="2hs3c"></tbody>

                <track id="2hs3c"><div id="2hs3c"></div></track>
              1. www.jjj8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