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訊
百信銀行交出周年成績單 科技創新助力普惠金融落地
- 2018-11-26 11:00
11月22日,第193場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在京召開,百信銀行行長李如東以“科技創新助力普惠金融落地”為主題,介紹了該行在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方面的思考與實踐,一同參與本次發布的還有百信銀行副行長兼CIO寇冠、行長助理兼CFO馬海清等。
“周歲”成績單凸顯普惠金融特征
百信銀行作為國內首家獨立法人直銷銀行,擔負著銀行業轉型發展和金融科技試驗田的歷史使命。
成立伊始,百信銀行立足“為百姓理財,為大眾融資,依托智能科技,發展普惠金融”的定位,堅持審慎穩健經營,嚴守風險底線,積極服務實體經濟,業務發展開局良好。
據百信銀行行長李如東介紹,截至2018年10月底,百信銀行總資產342億元,總負債307億元,累計發放普惠貸款636億元。其中,消費貸款累計放款545億元,筆均用信1萬元左右;為19萬小微企業主提供普惠貸款累計91億元,初步探索出了一條通過科技賦能普惠金融的發展之路。李如東透露,百信銀行最近的用戶數突破1000萬大關。
此外,百信銀行主動承接長尾客戶,提供零錢理財、支付結算等便捷、普惠的金融服務,均取得良好發展。
百信“SMR”小微金融服務模式探索小微解決之道
深化小微金融服務,一直以來是政府和金融機構高度關注的焦點問題。但由于小微企業普遍缺乏資產抵押和擔保、融資金額相對較小、經營風險相對較高,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突出。
李如東表示,探索小微金融服務解決之道,是百信銀行成立以來一直在努力的方向。經過一年的實踐,百信銀行探索推出了SMR小微金融服務模式。這一模式的核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S-Smart智能觸客,二是M-MicroCredit小微信用,三是R-RiskManagement智能風控。
具體來說,在智能觸客方面,由于不設實體網點,主要線上運營,因此,百信銀行利用金融科技嵌入場景生態,利用互聯網化的手段主動了解用戶,及時發現需求,匹配適合的產品和定價。努力為客戶“雪中送炭”,而不僅僅是“錦上添花”。通過這種線上、線下場景批量智能觸客的方式,擴大了金融服務覆蓋面。]
在小微企業主信用方面,百信銀行采用數據授信,實現純信用、無抵押、純線上、隨借隨還。這款產品的貸款流程更加便捷,融資成本大幅下降,滿足了小微企業主小額、高頻、階段性資金需求。
百信銀行之所以能夠做到對小微企業主“敢貸”、“能貸”、“愿貸”,離不開智能風控體系。據介紹,百信銀行基于經營數據、時空數據、工商數據和交易數據等,研發了“河圖”智能風控平臺。這套風控系統目前已累計涵蓋13大類的16300多個數據標簽,可以精準地刻畫客戶風險,利用數據交叉驗證,取代過去需要“自己證明自己”的自證模式。通過“河圖”,銀行可以主動識別與區分用戶,提升貸款準確度,避免過度、多頭借貸等風險行為,降低了業務風險。
首度對外詳細披露“百信模式”
李如東在發布會上首次對外披露,百信銀行具有的制度優勢、獨創的運營模式,以及用金融科技進行開放銀行實踐的理念,造就了百信銀行的獨特樣本,構成“百信模式”的三大核心要素。李如東介紹說,百信銀行采用國有銀行控股、民營經濟深度參與的治理結構,堅持“市場化、差異化、智能化”的經營方針,在人力、風險、財務、技術等方面與中信銀行保持獨立運營,深化了主流商業銀行和互聯網公司的實質性合作,形成了差異化的互聯網銀行創新文化,既滿足金融審慎經營的需要,同時又能激活市場和人才活力。
此外,在模式上,百信銀行創新提出了“O+O”、“B+B”理念,連接線上和線下場景,百信銀行與商業生態融合共生,走智能銀行發展模式,提供無處不在的智能服務。這種模式與合作伙伴互相賦能,共同圍繞創造用戶價值,構建了簡單可信賴的金融生活新生態。以百信銀行與愛奇藝聯合推出的“零錢Plus”產品為例,用戶在收獲銀行存款收益的同時,又能獲得互聯網平臺的用戶權益,這個產品推出不到4個月為超過百萬用戶提供娛樂金融服務,深受用戶喜歡,成為爆款產品也驗證了這一模式的可行性。
與此同時,百信銀行依托金融科技助力開放銀行實踐。從成立之初,百信銀行就堅定地走開放銀行實踐之路。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百信銀行是一家AI銀行。就在11月19日,百信銀行與百度聯合成立了“零度實驗室”,利用AI技術打造“金融大腦”,以實現驅動用戶服務、產品創設、風險管理和經營決策的智能化。其次,百信銀行是一家完全建立在云上的銀行。包括核心銀行系統和大數據集群在內的所有IT應用系統均實現去IOE分布式云化部署,并實現自主掌控。此外,百信銀行的開放銀行實踐還體現在堅持走開源技術路線方面。從底層技術平臺到前端應用,包括分布式云架構,AI技術平臺,大數據、區塊鏈、API應用等,已經初步形成了開放共享、安全可控的銀行金融科技解決方案。
李如東表示,未來,百信銀行的“金融大腦”以及銀行金融科技解決方案將逐步向行業開放,共同建設金融科技新生態,服務行業,服務社會。